• ISSN 2096-4900
  • CN 23-1603/S
  • 主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主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在线办公系统
访问统计
当期目录
2020年 3卷 3期 出版日期:2020-09-27
综合评述
徐梅卿

青杨叶锈病在我国的杨树锈菌病害中最为严重,分布广、寄主种类多、造成的损失大,使杨树干重减轻29% ~ 32%,材积损失 31% ~ 42%,生长量损失 65%,严重影响杨树用材林及防护林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青杨叶锈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报道较为分散。本文比较全面综述了该病原菌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中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引起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分布与危害,着重介绍了防治策略。最后提出了建议,促使我们研究更科学、更合适的青杨叶锈病防治方法,促进我国森林健康和杨树生产的发展。

2020 Vol. 3 (3): 1-5 [摘要]( 1 HTML (1 KB)  PDF (773 KB)  ( 609 )

孙 战,张 勇,马海宾

木麻黄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细菌病害,因为青枯病病原菌寄主广泛,致病机理独特,变异能力强和无寄主情况下的存活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其防治难度极大。青枯病病原菌致病机理十分复杂,其侵染植物通常是从寄主根部开始侵入,在皮层细胞间隙进行繁殖,然后入侵导管和相邻组织,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大量胞外多糖(EPSI),阻塞和破坏寄主维管系统,最终导致寄主死亡。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尤其是与粤西地区的台风频发关系密切;木麻黄品种、树龄、立地环境、栽培管理方式和人为活动也与病害发生密切相关。导致青枯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哪一个或哪几个是主要成因尚不完全清楚。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笔者归纳出粤西地区木麻黄青枯病发生相对严重的三点原因:一是粤西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温度适宜、土壤 PH 值较其它地区偏低,二是粤西地区强台风频发,三是粤西地区当地农户种植习惯和木麻黄人工林林分结构单一。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的基本策略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应用抗病新品种,运用科学的苗木繁殖和培育技术,结合合理的营林措施,再加上接种有效的生防菌,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青枯病的发生一定能被有效控制。围绕抗病育种开展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将为可持续防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与有效途径。

2020 Vol. 3 (3): 6-10 [摘要]( 2 HTML (1 KB)  PDF (838 KB)  ( 708 )

彭 巍,李明文,王 慧,杜鹏飞

空气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是指获得 1 个或 1 个以上的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自然界中的空气负离子主要来源于三种形式,一种是宇宙辐射、雷雨等环境因素释放出的电子和空气中的中性分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是自然环境中的瀑布、海浪、雨水冲击等形成的水分子裂解产生的。还有一种即森林植被光合作用叶片通过光电效应释放的负离子。目前,除了这些自然形成的空气负离子还有利用人工仪器生产出来的负离子。但相对来说,人们更乐于接受自然状态下产生的负离子。森林植被通过叶片尖端放电产生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森林周边存在的瀑布、溪流等自然环境也能产生负离子,使森林本身始终处在一个高浓度负离子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在亚健康现象频发的当代,能够满足城市人群急于寻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食材安全的康养环境的需求。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负离子研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负离子研究进展的探讨,了解近代人们研究负离子所用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同时从森林康养的层面,了解森林作为天然氧吧释放负离子的能力和规律,以及森林自身通过释放负离子对周边环境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们对森林康养作用研究的深入,以及负离子和其他重要森林作用的挖掘,使人们意识到森林康养作用的重要性,并对森林产生有新的认知和回归自然的渴望。

2020 Vol. 3 (3): 11-14 [摘要]( 5 HTML (1 KB)  PDF (1386 KB)  ( 1079 )

陈梦义,何万存,郝德君

昆虫 DNA 条形码序列(DNA Barcoding)检测鉴定技术是利用昆虫的一个或多个 mtDNA、rDNA 片段碱基序列的差异对昆虫进行分类阶元、种下阶元遗传进化分析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数字化检测技术。这一技术给昆虫分类鉴定、种群分化分析、隐存种、新种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手段。现阶段 DNA 条形码中部分片段的基因序列已在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新时代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昆虫 DNA 条形码检测技术对昆虫分类学影响较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对的,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同种中存在雌雄二型现象、不同地里种等问题,使部分种类遗传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相搏,故 DNA 条形码技术单纯依靠序列碱基差异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个可靠的分析研究结果是应与传统形态学相结合的。本文主要阐述了 DNA 条形码技术原理,相关基因序列种类,并详细介绍了 CO Ⅰ、CO Ⅱ、Cytb、18S rRNA、28S rRNA 等基因序列的特点和应用昆虫种类的研究,简要讨论和展望 DNA 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前景。

2020 Vol. 3 (3): 15-20 [摘要]( 2 HTML (1 KB)  PDF (848 KB)  ( 898 )

安文杰,李 军

本文分析了德国在可持续森林经营理念指导下的森林经营规划、标准化操作、职业教育、林道建设、森林社会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森林经营发展现状,建议通过加快森林抚育、人才培养、道路建设等基础性的管理举措,加强对森林经营工作的管理,为精准提高森林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0 Vol. 3 (3): 21-2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796 KB)  ( 1029 )

研究论文
陈晓娜,段 娜,高君亮,徐 军,李 帅,赵纳祺,贾玉奎

【目的】 欧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阻沙、保持水土、城市绿化及生态建设的优良灌木树种。其根系分布状况及形态结构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不仅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吸收效率,还会影响欧李对风沙的抵抗能力,为进一步了解欧李适应干旱生境的机理,促进欧李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方法】 采用全挖掘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林龄引种欧李的各径级根长、表面积、体积和生物量特征。【结果】 栽植 3 a 内的欧李根系垂直分布较浅,主要呈水平分布,当根系垂向生长至 40 cm 后,则开始大量横向生长,根系主要分布在 0 ~ 30 cm 范围内。细根总根长较中根和粗根长,生长 3 a 后细根总根长达 7 049.70 cm,为栽植苗的 20.14 倍。欧李根系的根长、表面积、体积、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大呈逐渐增加趋势。根系在第 2 a 时,中根根长、表面积、体积及生物量较小,分别为 497.46 cm、377.41 cm2、22.96 cm3、9.89 g,此时的中根正快速增粗生长,向粗根发展。当欧李生长 3 a 时,总根系生物量达 611.35 g,分别较栽植年、生长 1 a、生长 2 a 增加了 610.22 g、572.39 g、373.75 g。3种径级的根系中,细根占总根的比例最低;生长 1 a 时,中根生物量占比最高;生长 2 a 后,粗根占总根的比例最大。【结论】 综上可得,欧李根系能够吸收水平范围较广的水分和养分,且具有较强的抵抗风沙能力的根系。

2020 Vol. 3 (3): 24-30 [摘要]( 4 HTML (1 KB)  PDF (1182 KB)  ( 604 )

马 媛,刘 芳,刘湘杰,吴 静,郭俊廷

【目的】通过分析判别系数 R2 和估计值标准误差 SEE 筛选出乌兰布和沙漠 7 种灌木中最佳的生物量估测模型。【方法】灌木生物量模型是目前预测灌木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乌兰布和沙漠 7 种灌木作为研究对象,每种灌木各取 100 个样本,实测其生物量。依据株高(H)和冠幅(M)的复合因子 HM 作为自变量,以实测生物量(W)为因变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调查共获得 700 个灌木样本,每个样本分别包括植株高度(H)、基径(D)、冠幅(M)及其生物量(W)等因子。【结论】7 种灌木中,油蒿生物量估算最优模型为 W = a + b(HM) + c(HM) 2;猫头刺、矮脚锦鸡儿、红砂、盐爪爪、珍珠猪毛菜和四合木的生物量估算最优模型为 W = a + b(HM) + c(HM)2+ d( HM)3。 经验证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率在 67.05% ~ 88.03%,其预测效果较好。利用 W-HM 生物量估算模型测定乌兰布和沙漠 7 种灌木生物量,操作方法简单快速易行,对于日后乌兰布和沙漠地区上区域尺度的生物量估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 Vol. 3 (3): 31-36 [摘要]( 2 HTML (1 KB)  PDF (969 KB)  ( 646 )

陈波

【目的】量化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2015年底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资源数据,采用北京市及其周边的森林生态站和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的长期固定样地积累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并运用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等 7 项指标,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 53.39 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量最大,为每年 5.58 亿元;其次是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为每年 5.25 亿元;固碳释氧价值量排第三,为每年 2.97 亿元;森林防护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排四至六位,价值量分别为每年 2.66 亿元、1.18 亿元和 0.74 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最小,仅为每年 0.02 亿元;三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效益价值量为退耕地还林(9.73 亿元·a-1)>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 亿元·a-1)>封山育林(0);三种林种类型生态效益的价值量为生态林(16.93 亿元·a-1)是经济林(1.47 亿元·a-1)的 11.52 倍,灌木林为 0。【结论】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以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和固碳释氧功能为主,退耕地还林植被恢复模式和生态林的生态效益最大。

2020 Vol. 3 (3): 37-43 [摘要]( 2 HTML (1 KB)  PDF (930 KB)  ( 556 )

谢 飞,闫倩倩,杨 帆,侯亚莉

【目的】为筛选出与狼牙刺光合特性相适应的光响应模型,更好开展狼牙刺优良家系选育研究。【方法】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模型对 3 个种源地 2 年生狼牙刺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值差异较大,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虽接近实测值,但上述 3 种模型都无法处理因光抑制而净光合速率下降部分的曲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与其他 3 种模型相比较,拟合得到的结果和实测值最为接近,并且克服了其他 3 种模型存在的问题。狼牙刺表观量子效率偏小,在 0.025 ~ 0.035 范围内,是由于狼牙刺所处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所致。【结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与狼牙刺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各参数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参数值合理,符合植物对于光变化的生理情况,建议对狼牙刺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时使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2020 Vol. 3 (3): 44-49 [摘要]( 2 HTML (1 KB)  PDF (986 KB)  ( 810 )

闫倩倩,郭 星,侯亚莉,谢 飞,杨 帆,魏海龙,赵 栋

【目的】探究领春木 1 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高质量的苗木提供依据。【方法】以领春木 1 年生播种苗为材料,通过调查领春木 1 年生苗高、地径和苗高、地径的生长量,采用 Logistic 曲线拟合生长过程,划分苗木苗高、地径的生长阶段。【结果】用 Logistic 方程拟合生长过程其回归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领春木 1 年生播种苗生长期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 4 个时期,苗高生长盛期为 6 月 25 日至 10 月 5 日,占全年生长期的 47.7%,完成了总生长量的 65.37%;地径生长盛期为 6 月 24 日至 10 月 12 日,占全年生长期的 51.4%,完成了地径总生长量的 61.3%,苗高生长盛期比地径生长盛期提前一周结束。【结论】领春木 1 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过程遵循 Logistic 曲线规律,可在苗高、地径速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以提高苗木质量。

2020 Vol. 3 (3): 50-54 [摘要]( 5 HTML (1 KB)  PDF (953 KB)  ( 439 )

肖 巍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粒度特征,可以为该区域风蚀荒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方法】本文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 4 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放牧草地、封育草地、耕地和弃耕地)的表层土壤(0 ~ 1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观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 4 个样地的表层土壤颗粒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4 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表层土壤中多以易蚀颗粒含量最多,半可蚀颗粒的含量最少,同一粒级的土壤颗粒含量,草地和耕地之间差异较大。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各粒级颗粒的百分含量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是 0.05 mm,即土壤中粒径< 0.05 mm 的颗粒含量越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越大。农耕地由于每年耕种使得其经受频繁的翻耕,细颗粒物质上翻被风蚀,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最小。4 个样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发生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整体均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其变化趋势符合线性函数关系。【结论】0.05 mm 土壤粒径是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一个重要分界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风蚀作用下土壤颗粒的损失现状,可以替代土壤机械组成来表征土地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风蚀危险性之间为反比例关系。

2020 Vol. 3 (3): 55-59 [摘要]( 0 HTML (1 KB)  PDF (1651 KB)  ( 666 )

问题讨论
李振宇

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保持水土、平衡生态的作用,我国林业面积广袤,营林范围逐渐扩大,相应的森林病虫害也逐渐增多。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经济建设和资源的损失。为了充分依托营林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确保我国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健康发展,借助营林技术改变生态环境,消除病虫害,已成为森林养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当下最有效、最持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森林病虫害有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但将营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结合起来,其应用价值巨大。文章主要围绕营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2020 Vol. 3 (3): 60-62 [摘要]( 1 HTML (1 KB)  PDF (721 KB)  ( 480 )